第260章 朕钦点武状元,震惊名臣儒将_北宋:我成了赵佶
阿优书库 > 北宋:我成了赵佶 > 第260章 朕钦点武状元,震惊名臣儒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60章 朕钦点武状元,震惊名臣儒将

  第260章朕钦点武状元,震惊名臣良将

  赵吉把吴玠、吴璘和岳飞三人的殿试制策,平铺在龙书案上,御览起来。

  当然,像他这样同时看三份制策,第一遍时,必然是一目十行式的浏览。

  赵吉看着看着,不禁把吴玠和吴璘这对亲兄弟俩的殿试制策答卷,分左右手拿起来观看。

  这是因为赵吉发现,吴玠和吴璘这对亲兄弟的制策答卷的内容,有一半左右相似。

  他排除了这对兄弟俩在殿试过程中过弊。

  武科举殿试过程中,赵吉全程都大殿中监考。

  赵吉曾亲眼看所见,吴玠和吴璘兄弟俩在殿试时,他俩的座位离得很远,并不存在相互照抄的可能性。

  他俩的制策内容会有一半左右的相似之处,可能是这兄弟二人,手足情深想法也类似,甚至他俩平时也有可能讨论过类似于金军如果灭辽而攻宋时,大宋官军应如何应对吧?

  赵吉又对吴玠和吴璘的制策试卷,仔细地观看起来。

  他俩的制策内容大意就是:如果按照官家所假设那样,金灭辽后而攻宋,并且已经攻占了大宋国都,挟圣上与太子北狩,侥幸圣上之皇子遁于江南;身为大宋军中一员将领的自己,自然要奋勇救回圣上和太子。

  然则,吴玠和吴璘这兄弟在制策中,用简短的笔墨,表达完了忠心之后,却都话锋一转:

  “若金军势大,宋军力战而不敌退据江南;金军又乘势而南下强攻江南,吾抖胆冒死献策:

  ‘当立圣上未被金人掳走之子监国,重拾宋军旧部,据长江之险以抗金军……

  宋军应该分兵两路,一路在中原抗金,收复河北诸地……

  一路宋军应该扼守住蜀地,以防金军得蜀而沿江而下大破江南……’”

  赵吉看到这里,饶有兴趣地自言道:“不错呀!甚具战略眼光!”

  吴玠和吴璘在制策中都提到了如果那种金军南下的情况发生,守住蜀地战略重要性,一来蜀地是能够阻挡金军借路而下的重要战略屏障;

  二是,自古代以来,得到号称“天府之国”的蜀地,能得到兵员补充,还能得到大量财货、粮食等战略物资。

  吴玠和吴璘兄弟二人在制策的最后,所表达的意思也大体相同:

  ‘只要凭借着天险守住长江一线,再守好蜀地,江南的大宋朝廷只要发展数年,便会国富兵强,便可大举出兵北伐,打败金军,迎回圣上和太子。’

  赵吉看完吴玠和吴璘兄弟二人的制策后,比较满意地只点了一下头。

  作为穿越者的他,所知道的历史走向,南宋能够偏安江南,正是据长江之险,还能扼守住蜀地才能保全住半壁江山。

  在历史中,吴玠和吴璘兄弟二人先后镇守蜀地,多数力抗金军进攻,而不失蜀地才能保全南宋不被灭国。

  当然,在历史中,还有岳飞等一大批抗金名将,在中原奋不顾身地抗击强金,才能收复河北等部分失地。

  只不过,南宋皇帝赵构担心自己得位不正,害怕岳家军真的如岳飞所扬言那般‘收复失地,迎回二圣’之后,他赵构自己身占皇位之上就很尴尬了。故此,赵构听信奸臣秦桧之谗言主张与金人议和,并搞了场风波亭惨案,害死了坚决抗金到底的一代名将岳飞……

  赵吉认真地看过了吴玠和吴璘的制策后,他再与之前看过的九份殿试制策内容在心中对比了一下。前九篇殿试制策,义气之词颇多,例如那九位考生在制策中写到要说即收拾旧部,北上勤王,与金军血战到底,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迎回圣上和太子……

  如此制策内容,虽然能表现出这些考生的忠心,但是作为非常理智的穿越者赵吉来说,面对历史上已经发生了靖康耻之后的大宋军事实力,却还真的难以做到;甚至,连偏安一隅而句活下来的南宋朝廷,恐怕都会遭到灭顶之灾。

  然而,吴玠和吴璘兄弟二人制策的内容,是比较符合殿试题目那种假设之后的大宋战略部署的。

  赵吉对于吴氏兄弟二人,在制策中所表现的军事战略高度,还算比较满意。

  只不过,未来的名将吴玠和吴璘的战略设想高度,可能是由于历史眼光的局限性,还没有达到赵吉这位穿越者的战略高度的一半。

  赵吉把吴玠和吴璘兄弟二人的制策试卷,放在龙书案上。

  他变满怀期待地拿起了龙书案上最后一份制策试卷。

  这份制策,是岳飞所写的。赵吉还未对它曾仔细阅读。

  此时,赵吉手捧岳飞的制策,认真地看了起来。

  首先,映入赵吉眼帘的是,岳飞那苍劲有力的毛笔字。

  作为大家的赵吉,观岳飞所写之书,也感到具有很高的书法造诣。

  岳飞在制策的第一段,仅用二百余字,回应了赵官家所假设的,若数年之后,金军灭后再找借口攻宋,大破东京开封城掠走圣上和太子,应如何收复失地迎回圣上和太子……

  岳飞的制策第一段,让赵吉看得并未感到有何新颖之处。

  在他看来,这与前几位考生所作制策的内容大体相似。无外乎,就是表达出愤恨金军,势必要重拾旧部,奋勇杀敌,率军抵抗,与金军死战到底,不惜性命也要把金军赶出大宋国境,表达要急切地迎回圣上和太子的誓死忠心……

  赵吉看完岳飞制策的第一段后,原本强烈的期待感,降低了几分。

  可是当他看到岳飞制策的第二段内容时,却眼前一亮。

  这三位阅卷官都是赵吉非常信任的朝廷大员。

  他们三人的批注内容,大致相似。

  其批准大意是:此考生在此所作制策内容,偏离了殿试考题;然则,臣等阅卷官合议后皆认为,此生作答之内容,虽跑题却有助于我大宋对外国策之制定,故共议后,推荐给官家预览定夺。

  赵吉看了一眼郑居中、李纲、宗泽三人所写的醒目批注后,便迫不及待的读起了岳飞制策的第二段内容:

  “吾入京参加武科举会试以来,听闻如今北方金军已攻占辽国疆土过半。

  陛下未闻唇亡齿寒呼?

  金人野蛮,尚未开化,见利而忘义。

  若再经三五数年后,金定能灭辽,金人势必如陛下所出殿试之题那般:觊觎我大宋财物、人口。

  金宋之战,无可避免!

  金灭辽,得辽降将降兵数十万,又得辽境土地、人口、财物、粮草,犹如如猛虎插上双翼,彼时,金军若南下攻宋,大宋难以抵挡。

  故此,吾虽为一阶恩科武举考生,却忧国忧民,斗胆向官家献策:

  纵观当下,宋、金、辽、西夏四国之形势,

  陛下不应一意孤行,妄想收复辽国所占之燕云十六州,而与金国结盟同伐辽国。

  若辽被金所灭,吾大宋则失去北方阻挡金军铁蹄之屏障,此乃重蹈唇亡齿寒之蠢事矣!

  故此,吾认为,当下之际,大宋应遣使,出使辽国与西夏国。

  大宋遣使入西夏,则安其君臣之心,签订盟约:迫使西夏盟誓,莫要趁此宋、金、辽三国陷入战局之际,出兵助金;亦要震慑西夏莫要觊觎我大宋土地,而与大宋再起战端。

  大宋遣使入辽国,应带去陛下圣旨:大宋愿与辽国世代为兄弟之国,吾大宋愿出兵援辽抗金!

  若辽国天祚帝赞同宋、辽联合抗金,则皆大欢喜。大宋要精选出多位良将率领数万精兵入援辽共抗强金,

  若辽国天祚帝反对大宋出兵援辽抗金,则我大宋使臣应当面言明厉害,辽国无大宋援军入境助其抗金,辽必被金所灭,天祚帝必成金军阶下之囚,生不如死!

  吾料想天祚皇帝再荒淫无度,其迫于形势所迫,必欣然同意大宋援辽抗金之义举。”

  赵吉看完了岳飞所写的第二段殿试制策内容后,赞叹道:

  “此策甚好,略懂朕意!”

  大殿内的郑居中、李纲、宗泽等多位阅卷官,听到赵官家的赞叹之声,再观赵官家阅卷时的高兴样子,他们猜测出赵官家这是遇到了令他满意的制策答卷了。

  他们并不知道赵官家正在看的制策者是岳飞。因为在他们初次阅卷时,所有殿试考生的制策卷头都是封住了姓名的。

  不过,他们在心中也有所猜测,赵官家之前看过了十一份制策,都没有如此龙颜大悦,

  那么极大的可能性,就是赵官家正看的那篇制策,便似看似跑题妄议国策、却与众不同的制策吧?

  真不知道如此胆大妄为,敢作出妄议国策的制策答卷者,究竟是哪一位殿试考生呢?

  赵吉继续看着岳飞所写的第三段殿试制策内容……

  此处,岳飞所写的制策内容为:

  宋军援辽抗金时,所涉及到的具战略布置;还包括后勤粮草的保障等方面。

  宋军入辽境助辽抗金时,大宋应要求辽国资助宋军粮草钱晌。除此之外,辽国还要答应大宋,有权在辽境拥有数条由宋军出入无阻的运送粮草通道,并在其境通道之关隘拥有驻兵权;以此保障我大宋军兵的后勤供应。

  此举,不仅可使援辽抗金的我大宋兵没有后顾无忧,还可以趁机让我宋军入辽后掌握辽境的交通要道和关隘城池,好日后长远图谋之…

  赵吉看到这里赞叹道:“此篇制策,甚合朕意!”

  大殿内的所有阅卷官再次听到赵官家的赞叹之声,他们心中也跟着高兴,毕竟是由他们初阅殿试制策再合议后,精挑细选出的十二份制策,呈给了赵官家御览的。能从中得到令赵官家赞赏的制策,也是他们这些阅卷官的功劳啊!

  赵吉看完了岳飞所写的前两页制策内容后,翻到了第三页,仔细阅读起岳飞所写的第四段制策内容……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aysk.cc。阿优书库手机版:https://m.aysk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